熙熙攘攘的士子中,一个白衣青年同样也察觉到李世民管辖的这几个州郡的不同风貌,工商发展繁茂、百姓安居乐业、盗贼绝迹夜不闭户。

这些往往盛世才有的景象,如今却真真切切地出现了,心中也是无限敬佩李世民的治理天下的能力,越发对这李世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科举“殿试”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士子齐聚在了长安,一些家境贫寒的士子住进了骊山书院,在大考来临之前,书院开放授课,欢迎外地学子前来听课。

应考的士子纷纷涌入课堂,和骊山书院的学子,一起聆听郑玄、赵嘉和蔡邕等人的儒学课程,无不被几位儒学大师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见识和容物无声的品德,深深折服,一些士子甚至当即表示如果这次未能高中,就留在骊山书院潜心读书,加深学问。

这让微服私访到此处的李世民心情十分舒畅,自己苦心孤诣,费尽心思所做的一切终于看到了一丝回报。

很快科举终考便如期而至了,三百人坐在宽阔的大殿内,密密麻麻,鸦雀无声,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紧张,静静地等待着最终的考题,等待着最终的命运。

没多久,主考官蔡邕便如期而至,展开卷轴大声朗读起来:“今天下纷扰,内有战火涂炭,外有异族环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何以解之?何以平之,论天下一统之道。”

其实这道题是李世民提出来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学子中有没有具有战略性的人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当然了这还有一定的政治风险,毕竟名义上现在还是大汉朝的天下。

你这考题一出,你李世民想要统一天下了?将至大汉天子天朝于何地?

这其实也是对学子们政治智慧和政治立场的考验,如何避开敏感的汉朝政权和李世民的“军政府”来谈天下一统,还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抢夺天下,答题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政治立场了。

答题的前提不就是已经默认汉朝名存实亡,气数将尽么,否则你应该问的是“如何实现大汉的复兴之道”,而不是什么统一天下之策了。

果不其然,一些儒生也发现了其中端倪,但摄于李世民的威压,不敢明着闹事,而是选择弃考。

“先生,弟子选择弃考!”一名大汉的死忠士子选择了放弃考试,捍卫心中的大汉荣耀。

蔡邕看了看一直在侧默默观察的李世民,沉声说道:“弃考的学子请自行离场,不得阻拦。”

见这名学子平安无事地离开了考场,周围的士卒没有一点阻拦的意思,不多一会又有几十名家境优渥的士子和外州的士子离开了考场。

但大部分士子依旧纹丝不动,开始构思答题,准备下笔了。那时候的读书人虽然有些呆,但绝不傻,没有人没看出来其中的奥妙,但大多选择了沉默或者默认。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