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诸侯联军讨伐李世民之战失败之后,天子刘协也偃旗息鼓,不再主动提出还都洛阳的事情,安分了很多。而且朝堂之上的一些大臣也被血淋淋的屠刀吓得不敢和李世民做对了。

皇甫嵩从曹操那回到长安后,李世民也没为难他,只是将其软禁在家中,不让其到处活动。毕竟皇甫嵩的父亲皇甫节对李世民有提拔之恩,看在他老人家的面子上,李世民这才没有将其赶尽杀绝。关中、西凉、司隶、并州、幽州和冀州等地也渐渐民生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内外部时机已经成熟,李世民决定和众人商议推出他的科举制。

汉朝的察举制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实际上是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交给了各个世家大族,谁能有资格推选孝廉?还不是朝中的大臣,必定会推荐自家的子弟或者门人,很少会推荐寒门子弟。

当然这种制度好处也很明显,就是帝国的最核心的统治基础士大夫阶层是稳定的,自然而然统治基础是稳定的,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会维护帝国的运转,维护这个机制。

但弊端也是明显的,士人阶层不再流动,成了一潭死水。权力一直在上层流动,渐渐地就会形成一个个大的门阀,加上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编织出一个个大的利益集团,反过头来威胁到这个帝国的安危。

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东晋就演变成了九平中正制,也导致了一个个大的门阀崛起,以至于到了隋唐时期,到达了巅峰,李世民当政的时候,对于门阀也是出手打击,了很大的代价。

因此李世民对门阀的危害也是有着切身的经历。

但此时毕竟干系重大,牵扯到东汉的士族的根本利益,自己麾下的谋士和武将大多是门阀出身,也都是豪门大族,如果贸然行动,搞不好会导致自己的班底分崩离析。

因此李世民也不得不慎重对待的重要原因了。

之所以这些自己手下出身寒门的武将或者谋士不多,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知识和博学的老师大多都垄断在世家大族的手里,他们接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好的,自然而然培养出来的名士就多一些。

长此以往,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豪门培养的优秀士子越来越多,家族更加枝繁叶茂,寒门有限的知识资源,使得寒门越来越难培养出人才。

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科举制就是从根子上在打破这种知识垄断、士人阶层垄断的不利局面。

因此李世民特意将戏志才、沮授、田丰、贾诩包括徐庶等人召集在长安天策将军府,共同商议推动科举制的事情。

当李世民将自己创立科举制再次系统性地讲给各位谋士听后,众人皆被李世民这种创举震惊不已,这个超越这个时代的伟大制度让一众谋士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但谁也没有轻易地表态,你看看我看看你。此时出身寒门的徐庶和戏志才确实两眼放光,激动地说道:“主公,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实在太好了,这将大大地提高寒门入仕的比例,提高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的机会啊,也将极大地补充一批白壁无限的青年俊彦。”

他们二人自然是双手赞成,毕竟他们就是寒门的代表,如果不是李世民给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或许现在寂寂无闻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