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裸眼3d,但裸眼3d成本太高,不可能使用在一部电影中,所以楚门实际是拍摄了两部《血战金陵》,在后期时将其合为一部,一部负责电影本身呈现,一部负责出屏效果,实际操作起来当然更复杂,但简单解释就是这样。
这样的确就可以解释《血战金陵》超长的拍摄周期与繁复的剧本内容,但这种拍摄手段对一般导演而言,像是用针在光盘上扎出windows一样复杂。那需要导演有一种“超感视觉”,因为在拍摄时无法看到最终效果,需要导演在脑中想象,如何把影片的“本体”与“光影”重叠出“破屏”效果,当然,那需要的不只是导演,还是摄影及美术,需要一切剧组工作人员默契配合,把只存在于导演脑中的“超感视觉”完美呈现出来。
这是技术,也是奇迹,甚至可以说是神迹。
在破解了《血战金陵》的拍摄之秘后,无数桂冠便飘向楚门,有人认为楚门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电影工业之神”,“凭一己之力呈现了30年后的电影形态”,也有更多观众对这部电影趋之若鹜,因为这是一部在短期内不可由其他导演复现的奇迹。
当然,如果楚门再拍一部,肯定能够重演奇迹。
面对这些赞誉,楚门依旧毫无回应,而《血战金陵》的电影票房则在他的沉默中不断上涨上涨再上涨,在大陆它一直放映到了9月底,密钥不断延期,到9月底下线时,仍然有不少观众想要一睹这跨时代电影的芳容。
……
10月。
威尼斯电影节。
楚门到达时,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吉尔莫·德尔·托罗(墨西哥独立电影制片人,执导过《环太平洋》《水形物语》等电影)亲自到机场迎接,不为别的,就因为楚门太给面子了。
作为全球知名导演,“革命了一个观影时代的电影工业”,楚门已经将近3年没出席过任何电影节活动,威尼斯电影节虽然给了《血战金陵》提名,但也没有指望楚门真的能够出席。
可楚门竟然来了。
大量媒体拍摄着吉尔莫·德尔·托罗和楚门握手的画面,已经数个月没有出现在媒体镜头和大众视野中的楚门,显得亲切而友善,两人亲切交谈,虽然现场无法收音,但事后根据两人口型仍然能够分辨出他们的对话——欧洲媒体尤其擅长此道。
“《血战金陵》太棒了。”吉尔莫·德尔·托罗跟楚门说。
“那给我一头金狮吧。”楚门说,“我现在只有一座未来狮,它显得有点孤单。”
“那要看评委会的意见,但我觉得你应该获得它。”吉尔莫·德尔·托罗说。
虽然是客套,但也是像是预言。
7天后,《血战金陵》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荣誉,楚门则拿到了最佳导演,电影中饰演配角的一个小鲜肉如愿获得了最佳配角的提名,只是提名,没有拿奖。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