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算上李帝,也只有八十一骑的骑兵队伍,就这么光明正大,且毫不畏惧的,向着前方那已经做出防备的匈奴万人游骑冲锋而去。
辛苦将自己的骑术与马战技能,齐齐刷到十多级的李帝,骑在精挑细选,脊背肌肉健硕,毛发光滑细腻的马王身上。
很少见的,李帝更换了往日频用的手中武器,木杆的三棱大枪。
李帝现在手中持握的,是重达二十来斤,通体由镔铁所铸造的硬枪,白银阶武器,血葬的流月针(紫)!
【血葬的流月针】插在血泊中的长柄兵器,通体由流月铁铸造而成,稍事练习掌握,便有极其出众的杀伤力。
【白银阶武器:武器攻击44,物理伤害加成7.5%,精力之针(加快精力的恢复速度20%,消耗精力提升攻击所造成的伤害20%)。】
与民间武者所面对的敌人,更多是同样精通武学的同行武者,需要更加重视技巧性战斗,而常用木杆软枪的红缨大枪不同。
疆场之上的武者,更多的战斗时间,都是处于避强欺弱的无双割草模式,或是集中兵力以多打少,局部强势碾压敌人的战斗状态。
所以战场上的武道,反而更加偏向于简单快捷,如何更快的击杀敌人,如何更节省体力的击杀敌人,等等问题逐渐占据疆场武道的主流。
所以,疆场上的武者,武器越来越倾向于,擦到就残,碰到就死的重武器。
武器重量的逐渐提升,导致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疆场上武者所披的甲胄越来越厚,越来越重,于是,为了区别民间武者,以及疆场武者。
这些手持重武器,身披甲胄,常常驰骋沙场的武者们,有了一个非常切实他们身份的合适称呼,武将!
当因为疏勒城选择龟缩,而不得不受制于这鸟不拉屎的黄土戈壁,被剔除南下劫掠中原行列的万人匈奴游骑。
见到李帝这区区不到百人的骑兵,竟然青天白日的,敢向他们这骑兵数量高达百倍的敌人,出城迎战之时。
匈奴游骑们,大都是眼中不惊反喜!
尤其是这万人游骑,还有一些性格出挑的刺头,四六不服的野蛮鲁莽匈奴游骑。
见到李帝八十一骑的骑兵队伍迎面而来,竟然根本不等身后万人匈奴大军首领的命令,就擅自策马奔出匈奴的大军,如同荒狗出笼争先抢食一般。
毫无组织,毫无阵型,口中呼喝怪叫不断,箭矢零零散散射向李帝等骑兵的同时,也在迅速拉进双方之间的距离。
身为冲锋箭头的李帝,对于迎面而来的箭矢,大都是无动于衷。
除了射向面部要害的箭矢,会做出格挡动作之外,再无多余的防守动作。
李帝的八十一名骑兵,大都是由擅使长矛等长兵器作战的步兵与民兵,转职训练出来的骑兵。
所以相比于自小常处于马背之上,善于骑射的匈奴游骑不同,李帝的这八十一名骑兵,其实是专精于破阵的近战骑兵。
而且,这八十一位近战骑兵,能够组成的奇门遁甲之阵,多达数种。
而现在这种锋矢阵形的迎面冲锋情况下,再没有什么战阵,要比四重的三奇之阵,要更为合适了!
身为八十一位骑兵,所缔结的四重三奇之阵阵眼,又有战阵的生命连结,伤害均摊特性。
别说眼前这些匈奴刺头的零散箭矢,就算是面对匈奴万人游骑的齐射,奇门遁甲护身之下,李帝也是敢迎头硬闯!
由于李帝的各种战役天赋增强,以及战役属性增幅,他手下的这八十位近战骑兵,变成了一个甲胄普及率不足三成的非主流近战冲锋重骑兵……
数十名擅自离营的匈奴游骑,从未见到过如李帝这般!
不到百骑的近战骑兵,竟然能同时拥有,轻骑兵的速度与灵活,以及重骑兵的冲击力与防御性。
面对踏进一箭之地后,就打马加速冲锋的李帝八十一位骑兵,这几十名匈奴刺头,就如同螳臂当车的虫子一般,一碰而碎,被李帝带领身后骑兵一冲而过……
就在李帝率领不到百骑,如同热刀切黄油一般,迎面撞进匈奴的万人游骑大军之际。
另一旁,早早就带领疏勒城剩余的所有大汉将士,偷偷摸摸潜进匈奴大军附近的耿恭,也是率领身后的兵将们,从一旁杀向被李帝冲乱阵势的匈奴万人游骑……
轻心大意之下,根本就没能发挥出游骑机动性的匈奴万人游骑。
面对李帝所带领,不到百人的强悍骑兵,在自家的大军之中左突右冲,肆意横行的撕裂匈奴大军的阵型,自如分割匈奴的兵力数量。
又有耿恭率领一千二百多大汉步卒将士们,随后掩杀……
别看这匈奴大军足足有万人游骑的数量,但是面对李帝与耿恭,这俩结拜兄弟之间的默契配合。
匈奴大军的溃败速度,却是比上次夜袭火烧匈奴大营,还要更快,更迅速……
当,不用在意耿恭等大汉将士的安危,不用在意匈奴财物。
只需任意冲锋,完全发挥一名战争领主,所向披靡的战争实力后……
李帝以及他所率领的这不到百人的骑兵,就成为了匈奴大军眼中,不可力敌的魔鬼野兽……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