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烟筒也有技巧,烟筒是大头套小头,才能确保不漏气。安烟筒要在墙上钉上钉子,或梁上钉个钉子,用细铁丝把烟筒给固定住。烟筒还得有一定的坡度,以便烟油子能够流出去。
这个烟油子就是烧煤时产生的煤焦油气,煤焦油气在烟囱里冷却了,就成为烟油子。如果伱烟囱没接好,这个烟油子就漏得到处都是。如果你烟筒接的比较好、坡度又合适,那么这个烟油儿就顺着烟筒就流到屋外头去了。所以有时候还要在屋外的烟筒口上挂一个接油的玻璃瓶。屋外的烟筒口,还要接一段拐脖儿,以防冷风直接从烟囱里灌进屋里来。
同时作为标配,有炉子的房间还都要安装风斗。这个风斗,一般都是安放在窗户上。有风斗便于这个屋里的空气和外边流通。如果不安装这个风斗的话,就很可能发生这煤气中毒的事故。所以,这东西李安是必须要送的,如果不送得话,那些百姓一定不会买。
等到时候出了事情,那所有的坏名声就会被李安给顶在头上,当然了即使李安已经送了烟筒和风斗,但是依旧还是有一些中毒事情的发生,不过,那个时候,虽然有人想要做文章,可是李安将送的烟筒和风斗拿了出来,那些想要做文章的人,也是直接歇火了。
当然了,李安的行为也是将长安城买块煤的商人都给得罪光了,李安用散煤给弄成了煤球,跟着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了长安百姓,那么还有谁来买块煤。
本来高昂的块煤,价格是一路跌停,致使很多卖煤的商人都血本无归,也正因此,李安成为了长安世家很多人的眼中钉,李安虽然赢得了长安百姓的民心,但是却失去了那些世家门阀的信任,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而李安的做法倒是让本来有些提心吊胆的太子李承乾微微感觉欣慰,毕竟李安虽然赢得民心,但是他却得罪了世家,李承乾的心中还是依旧认为,这大唐的基石是那些世家,所以李安得罪的世家,李承乾相信,李泰就不太会和李安两人联合,毕竟李泰也是知道世家的能力。
煤炭炉和煤球让大唐的百姓得到了最大的实惠,这数九寒冬,一个煤炭炉,一些煤球,就可以将一间屋子给烧得热乎乎的,自己至少能活下来了,也因为煤炭炉和煤球的出现,大唐长安城这一个冬天,仅仅只是冻死了不到一百人,这已经是极少的数字了,以往的冬天,哪一个没有冻死上千人甚至更多。
而今年的冷又那么的刺骨,但是却只有百人被冻死,这已经是一个不得了的好事情了。
跟着李安又开始寻找起了,毕竟俗语说得好:“十层单不如一层。”事实上,早在汉代,人们就已初步将纺织成布匹,没有染色的布称为“白牒”,已染色的布则称为“彩牒”。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有“文组彩牒”的表述,这里的彩牒即是纺织染成的精美布。
云南当地生产的一种布叫“广幅布”,由于幅宽质优,很受青睐,并被汉王朝大量征调。
南北朝时期,我国边疆地区与内陆的交往日渐频繁,由云南、新疆等地运往内陆的织品逐渐增多。据记载,仅海南林邑、阿单罗、干陀利、婆利、中天竺等诸侯小国,每年贡献给朝廷的织品数量就相当可观。南朝时,上至皇帝、下到官员多用这种布制成衣服。
由于那时的多产自边疆地区,中原和江南地区还没有种植,人们虽然享受了织布的福利,却不认识。
在记载中,有人将写成高大的树,有人将它记录成一种草。
但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只是并没有推广,而李安就是要做这个推广的人,他要将给推广开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造福长安的百姓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