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1)

此外呢,她,确实也考虑过的,自己未来很可能会在这地方养老;但,前提是,如果,直到她死,却始终没有找到李子孟的下落。

只不过,现在,她觉得,连自己父母都不相信的那些话,对一个还不足够了解自己的外人,就更没必要如实详说了……

眼前返回骨灰林的这条路,卢慧茹已经走过了无数遍,自然是轻松的、步步掷地有声的。

但是,她身后的孟晓彤却还是第一次走,即便是她心中再有无限光明,但要说,夜黑风高之时依然丝毫无畏无惧,那肯定是假话。

因为,随着暮色降临,她的轻度夜盲症,会让她越来越看不清自己脚下的路和身边的事物了。

孟晓彤谨小慎微地紧紧跟着,几乎是一步不差、尽量稳稳地走过罗慧茹踏过的每一块石板。

也只有这样的亦步亦趋,对孟晓彤来说,才算是更安全的选择。

夜色变得越来越深沉,仿佛,她每每向前落下一步,遥远天边的余晖弧光就要减少一分、黑幕就增加一层,似的。

到了办公楼下,卢慧茹忽然停住了脚步,笑眯眯地回头,问道:

“晓彤,你刚和他们那些闲杂人等讲了那么多冠冕堂皇的话。其实,我也挺好奇的,你当初怎么会想到来我们这儿工作,跟茹姐透个实底儿呗?”

“就是喜欢,没别的!”

孟晓彤的回答,斩钉截铁,语气真诚,神色挚信。

可是,除了出于对这份工作纯粹的喜欢以外,果真没有别的什么、仅此而已了吗?

说真的,孟晓彤心里面的原话,将其中详尽的内容展开来,其实是这样的:

她是喜欢长青园这里“四季长青”自然环境、人际简单的工作环境,但,她绝不是仅仅因为这里的风土人情“秀色可餐”,才如孤注一掷地主动请缨而来。

恐怕,任谁也料想不到,这个陵园里藏有着她最想要的东西。

临毕业之前,她从周生明阳教授那里,意外得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十年前,燕北国际大学计算机与智能科学院曾经和长青陵园合作过一个技术研发项目,为他们这里搭建了一个最全面、最详尽的逝者信息数据库。

只有项目的内部成员才知道,当时,这个研发项目,其中还包括了一个完全没有对外公开的子项目实验,是对“目标者”生前意识与死后意识的存在形式的对比研究。

换句话说,这项实验是在建立在对人类死后意识存在的理论假设前提之上。

而,孟晓彤仍然清楚地记得,七年前,就在李子孟突然消失在除她以外的所有人记忆当中、几乎同时在一夜之间就被所有人遗忘的前不久,他曾经和她无意间提到过,他自己申请作为被试者,去参加了一个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意义的心理学实验——是类似濒死体验的那种。

当时,孟晓彤并没有在意。

后来,高考结束,她仍是查不到有关于李子孟的任何线索,百思不解,才回想起来李子孟说过的那个实验;这,也是为什么她会选择攻读心理学、人工智能专业的根本原因。

但是,当年那个项目以及那个子实验过程中涉及到全部的样本数据和分析结果,只保存在了长青园本地数据库里,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一直都没有上传备份到云端服务器。只有长青陵园里职位在一定特殊级别的正式员工,才有权限登陆和使用。

而且,据周生教授有些抱怨地说,他下面带的一个博士生最近被临时抽调到“有灵实验室”那边的项目上去了,一直在协助优化陵园那个本地数据库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在校期间的七年来,孟晓彤从来没有听过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实验室,想来,这背后还隐藏着很多的秘密。

但是,孟晓彤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她最后的希望。

只不过,她不可能用黑客技术去直接窃取,因为那是违法的;所以,她必须想方设法地通过最正规的渠道,来获得访问和管理这个数据库的最高权限。

无论,李子孟是生、还是死,那能够证明他存在的全部记录,应该还被封存在那个数据库里或许早就已经陈久、没有再被使用的某处。

可能只是一些被标记为暂停使用的程序,可能是一些废弃的文件和数据表,也可能是一些图文记录和音视频的存档资料。

无论是历时七年,还是七十年,孟晓彤就想要弄明白,究竟应该如何解释:

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还记得李子孟呢?

无论是真实的记忆,还是虚构的幻想,她和他之间发生过的那些历历在目的片段,又为什么会如此刻骨铭心地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呢?

整整七年了,非但没有一丝一毫的模糊不清;她反而,记得越来越牢固了。

孟晓彤始终在想,如果换做是别人,“李子孟”这个名字、以及这个人的彻底消失,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游戏营销阴谋论下的另一个“潘博文事件”,而已。

可是,如今,这个或者是可以用平行时空理论、或者是由于个人之言而误导所致的群体记忆错位,就能够简简单单一语避之的“曼德拉效应”,的的确确地发生在了她自己的身上。

其他的,她都可以姑且不去细细思量;然而,这些年来,她唯一能够确信的一点是:

李子孟不是什么“曼德拉”、更不是什么“潘博文”;他,只是她深爱多年、却还始终没有来得及听到她亲口跟他告白的、活生生的一个人。

当然,孟晓彤也曾经设想过的:

也许,李子孟已经死了。

也许,在过去的七年里,所有的人联合起来,共同对她隐瞒着这个“在他们看来”对她是极为残忍、而不可告之的死亡真相。

也许,至于他们将此隐瞒至今的目的,很可能,仅仅只是十分单纯地为了不让她那么伤心欲绝,才“捏造”出了这样一个“在他们看来”对她伤害最小的念想,罢了。

然而,只不过,这个“念想”,却始终过不了孟晓彤心里那道坎儿;这个“念想”,在孟晓彤这里,是永远解释不通的,自然也是让她无法欣然接受的。

更何况,说“一个人死了”,和说“压根儿就没有这个人”,到底哪一种说法,更让人伤心欲绝呢?!

前者,是在陈述事实,接受与不接受,事实就是事实,它就在那里,容不得任何人去肆意改变;

而,后者,则是在创造故事,解释得通与解释不通,故事就是故事,它可以没有逻辑,更可以被任何人尽情雕琢。

编织一个不露任何破绽、伪装得天衣无缝的谎言,似乎是一件相对来说更容易的事情。

但是,这些“所有的人”,又是如何能够做到,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毫无破绽、不露任何伪装的痕迹,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了长达七年之久地、不借任何成本和不计任何利益地一直在“欺骗”着孟晓彤的呢?

难道说,就连派出所的户籍管理人员,也要一起陪着他们玩这种“哄小孩”的幼稚梗吗?

——这听起来,未免也太荒唐了。

所以,答案,是“不可能”。

——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样将“所有的人”都裹挟着卷入其中、又如此天衣无缝的“谎言”。

此外,从技术理论层面的角度,篡改一个人的记忆程序,或许是可以实现的;然而,让“所有的人”都同时忘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那就相当于是“大数据元宇宙”的“连锁式崩塌”;在进行记忆信息关联关系判断与剥离、清除的过程中,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最智能的大数据计算系统,也必然存在自身不可知、或者无法解决的漏洞,以及难以突破的技术实现之瓶颈。

而且,值得补充、并有必要反复强调说明的最后一点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